泥鳅既好吃营养又高,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那么泥鳅要怎么养殖呢?泥鳅养殖基地环境要求和管理技术必须了解一下。

泥鳅养殖基地环境要求和管理技术

水体环境

水体环境是泥鳅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源、池塘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泥鳅的产量和质量。

1、水源要有良好的水质供给。养鳅池放养密度相对较高,又必须有足量的饵料供应,排泄物比常规鱼塘要高得多,池水溶解氧往往较低,水质容易恶化,易导致泥鳅浮头,如无法及时加注溶氧量高的新水,易造成水质恶 化,对泥鳅生长产生影响,严重时还易造成泥鳅发病或引起大量死亡。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 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量较高,水质良好,适宜泥鳅生长。使用井水时,可先将井水抽至一蓄水池中,让其自然曝 气和升温,通过理化处理后也可作为水源。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应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中淡水养殖水源的规定,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泥鳅对水质的需求,使泥鳅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育肥长成。

2、养殖用水水质要求pH值为7~8.5,溶解氧量应大于5毫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硫化氢不允许存在。

土壤环境

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沙质壤土和黏土次之,沙土最差。壤土透气性好,黏土容易板结、通气性差,沙土渗水性大,不易保水且容易崩塌。养殖池的底质应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 异臭,自然结构。底质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含量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的规定, 底质应无异色、异臭,结构自然。

泥鳅养殖基地环境要求和管理技术

建立养殖池

在建立养殖池的时候一定要去保证养殖池的水源充足,而且水是干净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地方。应该去根据泥鳅的数量去决定池塘的面积和数量。通常一个养殖池的大小比例,长宽深在14:11:1.2米左右。这样的长宽高 的大小正好去设置进水的进口和出口。进水的位置不能够太低,应该将进水的管道放置在池塘的上方,最好能够 和池塘距离相差10厘米左右,所以在建立养殖池的时候一定要去做好进水和出水的地方。

把进水口放在池塘的上方,为了防止它通过水管逃跑,而且出水口一定要去设置在池塘的最底部,出水口还要去使用非常浓密的纱网封住,然后在池塘中去堆积一些石头或者是细沙等等,这样都可以好好地提供给它休息的地方,一定要将出水口和进水口使用纱网进行密封,这样才不会让它们通过进水和出水有逃跑的机会。所以在建立养殖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水资源去合理的建立养殖池。

种苗的选择

选择总苗是可以在田间进行捕捉野生的泥鳅作为种苗,但是种苗的重量不能够太重,因为总苗的重量是跟随 生长的进程在变化的越重,说明它生长的时间就会越长,年龄也会越大,而且种苗的生长能力要强大。保证种苗 身上没有任何的伤口,而且没有任何的疾病产生。在选择种苗的时候,一定要去选择非常有力度,活蹦乱跳的,这样才能够保证种苗的健康。

种苗到好还是坏,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就和成活率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一定要去选择好的种苗,可以让养殖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很轻松,所以不管是从外面采购还是自己留,甚至是野生的品种都一定要去保证种苗有 能够有良好的生长能力。只要保证种苗的健康,才能够对于泥鳅的养殖有一定的保障。如果泥鳅是非常不健康的 ,那么在以后养殖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泥鳅养殖基地环境要求和管理技术

放养的时间

选择好种苗以后,放养应该在前一周就要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工作,而且相处一定要注意细节方面也一定要去消毒的非常彻底。消毒的时候应该将养殖池中注入25到35cm左右的水,然后再去撒上适当的石灰粉,3到4天之后 再去注水,而且把水中可以去施一些肥料。培养一些漂浮的生物,这样可以当做是泥鳅的食物,而且能够为泥鳅 提供天然的食物,所以在养殖泥鳅的前一周就一定要去做好细节的消毒工作。

养殖池做好消毒工作之后,还要将种苗放到食盐的水中,挑选出没有任何病害,而且身体非常强壮的种苗进 行放养。也一定要去淘汰一些体质非常虚弱,而且已经受伤的泥鳅,在放养的时候一定要去控制好养殖的密度,如果密度太大的话,就会导致泥鳅的养殖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养殖的时候能够去养的稀疏一点,但是不能够 密度太大。

日常的管理

想要去无土养殖泥鳅,那么水质是最关键的。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去保证水质的清晰,而且不能够让水质有任何的颜色和任何的味道。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温度非常高水,很容易变质,所以一定要去定时更换水。也可以去适当的做一些遮阳的建筑物或者是中一些水草都可以帮助你求提供更好的遮阳和休息的场所。一定要去不断调整水池的温度,这样才能够保证你就能够在一个良好并且适合的环境中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