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近日,一次针对长江濒危物种中华鲟的科学考察,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庆1041公里的长江江段拉开序幕。长江商报记者亲临科考现场,记录下这充满艰辛的寻找之旅。

今年上半年,科学家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监测到五百尾中华鲟幼鱼,而中华鲟曾经的天然产卵场——位于葛洲坝下约10公里的长江江段,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节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这推翻了之前在媒体上广为传播的“中华鲟连续两年停止自然繁殖”的说法,专家就此估计,在长江之中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可能已经在宜昌下游江段寻找到了新的产卵场。

物种的保护,可谓与时间赛跑,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鲟保护工作,农业部随即启动了这一次针对中华鲟产卵场的大型科考行动。

长江商报记者追随科考队员,在长江宜昌段和石首段展开调查,目睹科研工作之艰难。

因为中华鲟是底栖生物,繁殖群体数量已不足100尾,茫茫大江,觅得一尾鱼尚且艰难,更何况这一次的目标,是寻找绿豆大小的鱼卵,真可谓“大海捞针”。

科考队员首先对可能性比较大的江段进行初步的筛查,逐步缩小科考范围,再采用渔业声学探测的方法,精确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的分布位置,同时采用食卵鱼类解剖、水下视频和江底采卵等技术,确认产卵活动是否发生,并对产卵场环境和繁殖规模进行调查。

担任此次科考行动技术组组长的危起伟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华鲟专家,他忧心忡忡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最近几年中华鲟产卵场发生变化,与上游大坝和水库造成的“滞温”效应相关,导致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温,与往年同期相比呈不断升高趋势,而中华鲟产卵对水温特别敏感。“中华鲟如果灭绝,不是鱼殇,而是河海之殇。中华鲟的存亡,是长江以及近海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

为加强新形势下中华鲟的保护工作,2015年9月28日,农业部发布《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本次科考,正是计划发布之后的第一次行动。

长江中华鲟的濒危现状也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高度关注,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长江项目高级官员程琳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鲟鱼保护早已成为了世界性的课题,比如欧洲鲟、大西洋鲟,其野外种群都正在遭遇人类活动的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制定全球的鲟鱼保护战略,长江中华鲟将成为其中的保护重点。

许多在长江上不小心被渔民打捞起来的中华鲟和受过伤的中华鲟,都被运送到荆州中华鲟保育中心来救治。

在荆州中华鲟保育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给救助回来的中华鲟清理鱼池,时不时地也与中华鲟互动玩耍。

科考队员每日早上都要通过解剖食卵鱼,来查看这些食卵鱼的腹腔内是否有中华鲟产的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