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养殖

1.蛤蜊养殖滩面的整理

新建场地,应将场内杂物外移及平整滩面。老场地应进行场地翻耕。具体做法:大潮低潮位时组织人力使用铲或锄头,顺向潮流方向,将表层10厘米~15厘米底质翻起,利用潮汐变化使底质得到有效冲刷,视底质淤积情况,一般翻耕1次,若底质淤积严重,可翻耕2次~3次。

2.蛤蜊养殖围网设置

(1)围建防逃设施严密围建养殖场地是保证养殖过程中蛤蜊不流失的关键。一般养殖场地围双层网,内层网目2.5厘米,外层网目4厘米。围建场地的木桩有两种规格:一种长约1.5米~2.0米,直径6厘米~8厘米,用于扶持网片;另一种长40厘米,直径3.0厘米~4.5厘米的短桩,用于固定埋下的网片及场地内拉线打桩。

(2)埋网方法沿预定场地边缘挖深25厘米~30厘米的沟,将网的边连绳索拉直放入沟内,每隔0.8米沿沟内绳索打入一短桩固定,将网拉直埋上沙土,此时网高出滩面0.7米~1.2米,用长桩在网的两边以"人"字形错开并斜插入沙滩中50厘米~60厘米,桩距1.5米。

用穿过网片的绳索以"∞"字结缠紧在长桩上维持与网片相同的高度,从一端看,木桩与网片形成"个"字型。斜插长木桩的目的,是避免在大量藤壶附着后,长桩上的藤壶与网片在风浪作用下磨擦,造成断绳、裂网的现象。这种埋网法还能有效地避免因台风、风浪袭击而引起的蛤蜊大量流失。

(3)养殖场地拉线蛤蜊具有迁移的习性,常靠自身分泌物形成粘液带,随着潮流沿退潮方向移动。场地拉线的作用就是借以"割断"形成的粘液带,阻止蛤蜊因移动而向围网边大量集群。拉线的方法:在场地内垂直于潮流方向平行打短桩,以"井"字形拉线,线距滩面3厘米~5厘米。

场地内拉线后,蛤蜊大部分集中在线下、桩下、网边,整个养殖场地内的蛤蜊分布相对均衡,而不拉线的场地,则有大量的蛤蜊密集在低潮位的围网边,这种情况不利于蛤蜊摄食、呼吸,有碍于蛤蜊正常生长,甚至造成蛤蜊死亡。

以上就是蛤蜊养殖场地的建造的介绍,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