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

三、开花期的养殖管理

麦鲮仔开花期间的养殖管理一直比较粗糙,开花成活率普遍较低,很多不足三成。如6-8亩塘,开花2000万尾,到15-25天分塘,规格在2000尾/斤左右,存塘鱼仔有3000斤,成活率仅约30%。因此,选择好的鱼仔及进行精细管理,对提高麦鲮仔的养殖效益上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

1、如何选择质量好的水花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一般可将水花分成3个阶段:卵黄囊苗、水花鱼苗、红肉鱼苗,之后进入到小鱼种标粗阶段。

卵黄囊苗:是指从鱼卵破膜开始,直至水花下塘前的一个阶段,一般是破膜后4-6天,以出现“腰点”作为结束标志。该阶段的鱼苗身体还未完全发育完成,只能随水流“上下泳动”——俗称“垂直游”,以吸收体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物质来源,这种水花鱼苗在静水池塘中几乎不能成活。

随着鱼苗快速生长,卵黄囊逐步被吸收。当鱼苗开始由“垂直游”转变为“水平游”,且头部后方出现“黑色”腰点时,此时鱼苗能够开口摄食藻类、细菌团等,可下塘培育。如果卵黄消失后1天内都吃不到食物,鱼苗会因“饥饿”而变成“弱苗”,出现“闭口”不能摄食,并在2-3天内逐步死亡。

因此,在选苗时需要特别注意观察,优质苗判断方法如下:

(1)规格越整齐,后期成活率越高;规格不整齐,很容易造成规格分化,成活率低下;

(2)鱼苗能够在水中水平游动,且轻轻搅动水体,鱼苗能够“逆水游泳”,则为“壮苗”;不能“水平游动”,或“随水漂”的鱼苗为“嫩苗”或“弱苗”;

(3)把鱼苗捞起,放在掌心或白瓷盘中,鱼苗身体能弯曲成“C型”或者“O型”,则为“壮苗”,不能则为“弱苗”;

(4)鱼苗观察,起腰点、且有卵黄囊为“壮苗”;起腰点,但没有卵黄囊或不明显,为“老苗”,不起“腰点”,为“嫩苗”。总之,“规格整齐、身体健壮”的苗种才是优质苗。

2、开花期隐形杀手

(1)池塘pH值

水花鱼苗还没有发育完全,细微的水环境变化都有可能造成鱼苗出现“畸形”或者死亡,而pH值是影响鱼苗开花的“隐形杀手”。

当水体pH值低于7.0时,水体偏酸,会影响鱼体血红蛋白运氧能力不足,造成鱼苗鳃呼吸受阻,出现鳃部红肿,或鳃出血死亡;当水体pH值超过8.5时,水体碱性较强,能够腐蚀鳃丝,造成鳃丝粘连不能呼吸,出现白鳃死亡。

4-5月份酸雨较多,外源水pH值大多不足7.0,干塘后直接进水放苗,很容易出现“开花只有一塘水”的现象。因此,水花放苗前2-3天,需测定水体pH值,满足早晚pH值在7.2-8.0之间。

(2)进水时间过长

4-6月份雨水较多,是各种鱼类及其敌害生物繁殖的旺盛季节。水花刚下塘一周内,一只蝌蚪一天一夜能够摄食超100尾鱼仔,而虾钳一天一夜也能够钳死或者钳伤约50尾鱼仔,对鱼苗成活率影响较大。

进水超过5天以上的水体,很容易被青蛙产卵,或者繁殖虾钳对鱼苗繁育造成危害。此外,在天气晴朗的6月,进水3-5天水体已经普遍较肥,不加处理直接放苗,容易在放苗后2-3天内出现过肥现象,造成严重的气泡病。

因此,高温期放苗,建议进水3-4天内开花;进水时间过长,可以排出部分水体,再进水、并杀虫消毒后,再开花。

3)施放粪肥培水

麦鲮开花过程中,许多用户都有使用粪肥习惯,这往往会造成后期鱼苗培育出现水质和疾病问题。

一方面,粪肥中还有许多未消化的饲料蛋白、以及畜禽排出的尿酸——与尿素相似,在塘边挂袋或堆肥,都会在细菌的发酵下,快速分解成氨氮,并部分转化为亚盐。因此,粪肥使用过多的池塘,会出现前期氨氮超标,7-10天后亚盐超标的现象。

另一方面,鸡粪、鸽粪的杂质较多,含有较多的微生物,使用后,容易造成麦鲮出现肠道的线虫病、鳃部车轮虫病等,使鱼苗消瘦发黑,周期性爆发疾病,不仅影响鱼苗的生长,也大大提高了后期鳜鱼养殖的危险性。

(4)饵料投喂不足

刚放苗的麦鲮水花,生长速度非常快,放苗15-20天,可从数十万尾每斤的规格长至1000尾/斤。

为了满足自身的生长,水花鱼苗每天能够摄食体重50%-80%重量的食物,几乎在不停的摄食。

研究表明,水花鱼苗饱食后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消化完全,继续下一餐的摄食和消化,投喂时间间隔超过4小时,会造成鱼苗规格差异大,弱苗多;水花鱼苗摄食不足会延长鱼苗的生长期,造成鱼苗成活率大大下降,刚放苗的仔鱼,食物充足与3天不喂相比较,成活率会下降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