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中华鳖养殖是浙江省水产养殖第一大产业,占全国中华鳖产量近50%,为我省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丰富城乡市场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近年来由于甲鱼养殖规模发展过猛,造成产销失衡、效益下降等问题十分突出,而温室甲鱼养殖,产生的废气废水更是造成了环境污染。2014年全省甲鱼总产量14.08万吨,龟1.21万吨,总产值70亿元左右。全省温室总数(2013年)为1500万平方米(年报数1300万平方)。去年温室拆除640万平方米,其中,海宁384万平米,余杭123万平方米,西湖区57万平方米,东林,桐庐,吴兴等近100万平方米。按预定计划,今年要拆德清128万平方米,东林20万平方米,南浔,桐庐,金华等地预计200多万平方米。
经过两年多行情的低迷,甲鱼价格近期呈现出快速回升阶段。三月份,江浙一带温室养殖甲鱼价格年 后出现上涨,每公斤达44元,这还是年后首次价格上涨,据 介绍:产地春节期间出货量较大,上规格的甲鱼货量偏紧, 以致价格快速回升。截止2015年4月19日,杭州周边地区温室甲鱼价格达到了19.5元---19.8元/500g(统货),外塘公鱼也达到28元---30元/500g,价格形势喜人,不少认为,甲鱼新的一轮牛市已经到来。但笔者认为目前下此结论还为时过早,至少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几年是什么原因促使甲鱼跌入史无前例的长期低谷。很明显,中央坚持的反腐,控制“三公”消费是决定性因素,同时,盲目扩大再生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一轮行业低谷,使我们更加看清了甲鱼消费的实际情况,就是供大于求,在这个情况下,甲鱼行业陷入低谷也就自然了,以前的“繁荣”实际上是建立在庞大的公款消费及浪费上,含有太多的水分,目前的消费量才是市场需要的真实客观反应。
其次,今年甲鱼行情回暖,并不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增加,销售渠道畅通,而是通过这几年逐步消化现有存塘量,加上去年浙江海宁及杭州地区大面积拆棚,造成市场上成品甲鱼暂时性减产,供求关系趋于稳定,最终促使甲鱼价格逐步回升。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去年浙江拆了不少温棚,但是也有不少拆棚户组团去外省建棚继续养甲鱼,同时受浙江拆棚影响与今年价格回升,许多外地养殖户在今年加大了投苗量,两者对冲,实际产量下降其实并没有想象的这么多。在没有实际扩大消费量的前提下,供求关系尚不能得到完全平衡,年底销售压力依然比较大。
根据目前甲鱼的实际养殖情况及政府对环保方面的硬性要求,可以预见今后甲鱼行业将逐步向这几方面过渡。
1. 养殖环境环保化
环保在这几年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随着政府部门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势在必得,养殖场的生产污水的处理也已摆上议事日程。建立一个环保型生产企业势在必行。
2. 产品质量无公害化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各地政府也将对各种农产品的安全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监督,这也要求各养殖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科学养殖,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3. 生产经营管理公司化
家庭式养殖一直是江浙一带温室养殖的一种形式,,但随着拆棚的深入进行,这一模式将逐步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生产经营,合作社生产经营及家庭农场式经营,与前者相比,该模式由于实施了工商登记制度,极大方便了质量及生产经营管理,有利于规范养殖,也为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了必要条件,可最大限度保证产品质量。
4. 产品销售多元化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销售模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信息化时代,甲鱼销售已经从单一的市场批发模式逐步向多元化销售方式转变,如专卖连锁店、O2O营销、企业APP、微商营销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销售比例逐年增加。同时产品也由单元的活体转变为深加工产品,如现比较成熟的有甲鱼多肽、甲鱼粉、风味甲鱼罐头、甲鱼酒等等。
另外,根据养鳖行业这三十年来的过程来看,行业过度自由市场化,对养殖结构和规模失控是造成这些年来行情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行业协会尚处于初级阶段,受政策限制,协会无法对下属会员的经营实施有效的约束。从保护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协会应该与政府加强合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线材料,同时通过对新入行者的资格审核,控制养殖规模的盲目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利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中华鳖产业无论是规模、产量,还是种苗、效益,都占据了中国甲鱼行业的半边江山。今后发展要控制总量、打好质量,对于生态养殖与工厂化养殖进行分类指导,转变养殖理念,做好统一规划,加强设施改造力度,发展新型养殖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甲鱼文化宣传推广与市场培育,加大产业链投入与延伸。今后产业发展要着力规范和创新温室甲鱼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积极关注产品质量与环境安全,积极打造信息、市场、电商平台,加大对中华鳖产业扶持力度,重视中华鳖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强甲鱼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