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

体色金黄、肉质鲜嫩的岱衢族大黄鱼,就是以前我们常说的东海野生大黄鱼,是东海渔场的优良品种,深受江浙沪一带群众的喜爱。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这种鱼类已形不成渔汛,致使野生大黄鱼一鱼难求。然而,今年,在我县的大佳何,有一位养殖户却在养殖塘里成功养殖了岱衢族大黄鱼,这人叫温国强。

难忘儿时美味决定养殖大黄鱼

昨天,记者一走进位于大佳何镇的宏源水产养殖基地,就被淡淡的腥咸味笼罩了,养殖塘上漂浮着一个小小的竹排,站在上面的温国强正在仔细地查看塘内大黄鱼的生长情况。

“大黄鱼对温度特别敏感,不经冻。这两天的气温都在零下几度,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水温的变化。”温国强告诉记者,这是他首次大批量养殖岱衢族大黄鱼,经过差不多一年的精心呵护,投放的6000尾小苗种和2300尾大苗种的大黄鱼存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从去年12月起,这些岱衢族大黄鱼已陆续上市了。

温国强今年58岁,大佳何镇赖家自然村人。1986年,在一些思想意识超前的同乡人的影响下,年轻的温国强也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积极投身水产养殖业,成为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人。经过多年的打拼,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养殖技术,温国强的养殖收益日渐稳定,成了我县最早依靠水产养殖走上富裕道路的第一批农民。

拥有近30年养殖经验的温国强说起引进岱衢族大黄鱼的初衷时,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他表示理由很简单,“只因忘不了年轻时吃东海野生大黄鱼的滋味。”他介绍道,岱衢族大黄鱼就是大家常说的东海野生大黄鱼,鱼种很好。与闽粤东族相比,岱衢族大黄鱼头部更圆润,尾柄更细长,颜色上更黄一些,味道也更鲜美,很受市场欢迎。

改变养殖模式增加黄鱼“营养”

采访中,记者一直有疑问:大黄鱼最常见的不是用网箱养殖吗?如今在养殖塘里混养,那黄鱼的品质会不会受影响?

听到记者的提问,温国强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养殖的黄鱼比网箱养的品质更佳。”原来,当初,在决定引进岱衢族大黄鱼之前,温国强和合伙人也有此顾虑。为此,他们还特意邀请了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前来考察。“专家到这一看,觉得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自然条件更是优越。”温国强解释说,他承包的550亩养殖塘,面积足够大,水深能达到五六米,而且常年能时时保持塘内的水是循环、活的,这些便是宏源水产养殖合作社能成为宁波市养殖塘内养殖岱衢族大黄鱼试点基地的最重要条件。

在交谈中,温国强一直没闲着,只见他一会用竹竿测量一下水位,一下用仪器查看一下水质。他说,“养殖大黄鱼一要注重水质,如果水质差,鱼肉吃起来泥腥味重。二要地方大、水位深,这样鱼运动起来方便,可以减少鱼的脂肪,鱼肉的口感也会更好,也能给鱼防冻。”

随着温国强的介绍,记者对岱衢族大黄鱼更是充满了好奇。于是,温国强直接用渔网捕捞上来一条。记者在现场看到,岱衢族大黄鱼头大、吻短、体形偏长,通体呈金色或虎黄色,鱼鳞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或紫红色,眼球饱满。轻按其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

“鱼的品质佳除了养殖环境好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它增加‘营养’。”温国强指着养殖塘告诉记者,在这塘里,他还混养着蛏子、梭子蟹、小白虾等水产品,而小鱼、小白虾就是大黄鱼的固定食物。“每餐都吃活的小鱼小虾,黄鱼的品质能不好吗?”对此,温国强显得很自豪。此外,他还说,因为养殖塘塘大水深的特点,淤泥内的微生物特别丰富,这也是大黄鱼的营养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