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安化黑茶有几十个品种。目前,仍在生产的花色品种有复砖、黑砖、青砖、花砖、花卷和田健、龚建、圣箭等。

安化黑茶简介图片,安化黑茶简介

田健、龚建和圣剑

田健、龚建和生煎是安化黑茶的上品,由谷雨季节的鲜叶加工而成,主要供富人阶层饮用。是西北地区的贵族饮料。在清朝(1825年左右),田健和龚建被列为皇室成员饮用的贡品。“三尖”茶是由初制红茶直接堆积发酵而成,初制堆积发酵后的茶味更加醇厚。

“三尖”茶叶散装,是现存最古老的茶叶包装方式,是中国茶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文革”期间,田健、龚建、生煎的名字因为忌讳,分别改名为湘煎一号、二号、三号。1983年后,田健、龚建和生煎恢复了尖叫法。

田健和龚建的原料是一级和二级红茶原料,生茶主要是三级红茶原料。传统的“三尖”茶,50公斤、45公斤或40公斤装一筐。“三尖”茶是一种筐装红茶,外形紧实,色泽深褐色,滋味、香气纯正,或有独特的松烟香味,汤色橙黄,滋味醇厚。存放一定时间后,香味更佳。

花卷(千两茶叶)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合公”茶店在“百令茶”的基础上,创制了“花卷”茶。相传,花卷是安化县刘姓人家在晋商“三合宫”茶坊的指导下,首先加工成功的。后来,花卷的加工技术成了刘氏家族的绝活。

每个成品花卷的净重叠量始终是1000两(36-25kg),所以俗称“千两茶”。卷茶的加工是以安化本地优质黑茶为原料,将蒸软的黑茶与蓼叶、棕榈片一起倒入长筒筐中,搭棍、锤等工具,用捻、压、踏、滚、锤等技法,反复锤打、拧紧,使茶枝达到紧实、坚实的要求,最终形成150的高度。包好的茶叶包装新颖独特,造型硕大挺拔,极具视觉冲击力。

揉捻后的茶叶黑亮有光泽,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内含辣蓼叶。竹香糯米香。存放时间越长,味道越好。

有图案或孔洞的砖

砖茶是砖茶的晚期品种。砖茶呈长方形,长35x18x3.5厘米,每块砖净重2公斤。砖的原料是三级红茶,加工工艺和黑砖差不多。制砖要求砖面颜色为黑褐色,精香纯正,汤色橙黄,味浓而微涩。陈方的老瓦片有更华丽的汤色和更好的香味质量。

黑砖

1939年5月,湖南茶业管理处派彭显泽到安化试制黑砖茶。彭参照湖北羊楼洞茶厂压制黑砖的方法,成功压制出黑砖。经过试验,同年8月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成立,从此压制出“天、地、人、和”四种黑砖茶。

早期生产的黑砖上有“受湖南砖茶厂压制”字样的浮雕,所以在西北市场上被称为“鼓字老安化茶砖”或“八字砖”。黑砖茶为长方形砖,尺寸为35183.5cm,每块净重2kg。黑砖茶色泽黑亮,香气纯正或松烟,汤色橙黄或橙红色,滋味醇厚。

富专

清顺治元年(1644年),安化的茶店购买干银运到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店加工成茯砖茶。当时叫景阳砖(简称景砖),每块净重3公斤,用纸壳包装,叫“封砖”。因为它产于福田,所以又叫“福砖茶”,所以是1958年以前,生产的

为了改变安化原料千里迢迢运到泾阳加工茯砖茶的局面,民国时期在安化成立的湖南茶业管理处砖茶厂于1943年开始试制茯砖茶,但未能成功。1950年1月,人民政府接管安化黑茶。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组织了一支技术队伍,在北京和安化开始了茯砖茶的加工实验,最终于1953年取得了成功。1958年后,国家指定湖南生产茯砖茶,茯砖茶成为安化黑茶的主要产品。

砖茶要求色泽黄褐色,有独特的菌花香味,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砖茶要求砖中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颗粒大,菌花香味突出。近年来,茯砖茶生产厂家逐渐开发出1800g、1000g、800g、50g规格的茯砖茶。益阳茶厂生产的各类小规格高档茯茶产品,如极品茯茶、一级茯茶、高档茯茶等,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黑砖

明末清初(17世纪上半叶),山西商人(俗称西帮)开始收购老绿茶压制鄂南、湘北、临湘、岳阳等地的砖茶,并销往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地。清同治年间,湖南聂佳市和临湘的路口铺、桃林、五里排等地青砖茶生产十分繁荣,年产量达数千吨。抗战后,临湘的青砖茶生产几乎完全停止。

以前的青砖茶成品都是以每盒片数来命名的。每个盒子里有24块“24”砖块,27块“27”砖块,以此类推。不同规格的青砖,重量不同,卖的面积也不同。二七、三九的砖每块2公斤,四儿的砖每块3.25公斤,三六的砖每块1.5公斤。“二七”“三九”青砖畅销西北各地,以内蒙古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溪口茶”;“四儿”、“三六”砖畅销内蒙古、外蒙古、俄国等地,河北张家口市为集散地,被称为“洞口茶”。

解放后,青砖茶规格统一,只生产“二七”青砖,主要由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生产。1989年后,湖南几家砖茶厂开始生产青砖茶,以满足国内和出口的需要。青砖外形为长方形,规格为33 17 4cm,每块净重2kg。青砖外观颜色为青褐色,内部风味纯正,汤色橙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