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 农村创业网

选种采卵

选种目前养蛙主要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购。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林蛙产卵高峰期一般在早晨5~8点,因此捞取蛙卵最佳时间应在上午6~11点。

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春采种卵林蛙一般在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出河,4月中旬到4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秋采种蛙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等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收购通过购买种卵、种蛙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也是许多养殖户解决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春季收购种蛙时应注意掌握好雌蛙排卵时间,准备翌年产卵,且须掌握好回捕时间和方法。

运输种卵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无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意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可选择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掌握准确的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与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作为产卵池。

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

孵化方式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数量放在孵化池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

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

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

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

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

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天敌防范

昆虫龙虱及其幼虫(水蜈蚣)、水斧虫、松藻虫、水虿等昆虫。主要危害蝌蚪,在放养前每平方米用生石灰0.1公斤将其杀灭,在进水口安装网片,防止这些昆虫随水流进入池中。

鱼类鲶鱼、月鳢、乌鳢、鳜鱼、黄鳝等肉食性鱼类。蝌蚪、幼蛙会被大量吞食,放养林蛙前应彻底清池、消毒,不留这些凶猛之鱼,发现池中有这些鱼时,及时捕死。

蛙类虎纹蛙、黑斑蛙、蟾蜍等。清池要彻底、多巡池,及时清除。

爬行类蛇类、甲鱼、乌龟等,用竹竿、铁叉将蛇打死,用猪肝、蚯蚓将甲鱼、乌龟诱钓出来。

鸟类苍鹭、翠鸟等,可扎草人恐吓。

哺乳类老鼠,可用鼠药、鼠夹、电子捕鼠器清除。

疫病防治

红腿病红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该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出血,肌肉呈红色,活动迟钝、拒食。防治方法将染病林蛙捞出,单放进一个池中,将池水配制成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再放入正常池中;或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2天后可治愈;还应对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1%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喷洒。肿腿病该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同时喂服四环素,一日2次,每次半片,连服2天。

胃肠炎本病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饲料而引起,病原为细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围着饲养圈跳,颜色变成青色,有个别死亡。发病后期,大量病蛙不进食,病蛙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强蛙场消毒,用欧速灵20×10~6浸泡连续治疗恢复到正常进食时,可用5公斤黄粉虫拌维生素A胶丸100粒、土霉素纯粉10克、兽用环丙沙星25克、多种维生素5克、酵母片40片混合拌匀,饲喂病蛙7~10天。

注意事项

确保孵化池蓄水充足春旱时,水源得不到保证,要确保孵化池蓄水充足,严防干涸。可将孵化池中间挖一深坑,使整个孵化池呈“漏斗”状,水少时蝌蚪可躲进深水坑,不至于因干涸而死亡,遇春旱时要每天巡视一遍孵化池,及时补水。

注意放养密度蝌蚪初孵出时,每平方米水面不超过4000只,不宜过密,如果密度过大可随时往其他池中疏散转移,以后随蝌蚪日龄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数量应逐渐减少。

选择适宜的上山路径幼

蛙上山时,尽量使幼蛙避开陡坡或石壁,要人工辅助幼蛙转移至缓坡处上山。如果幼蛙上山道路不畅,群集一处,容易招引天敌,难觅食物,会造成幼蛙大量死亡。适当补充饲料幼蛙初上山时,密度过大,林中自然生长的昆虫不够众多幼蛙采食,可在幼蛙较密集处,投放一定量的低龄黄粉虫,补充野生昆虫不足的问题。提防人畜践踏在幼蛙上山时,可阶段性封山,禁止人员进山采集山菜和林下放牧,以免幼蛙被人、畜践踏致死。

以上就是林蛙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广大林蛙养殖户带来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林蛙养殖信息,欢迎点击农村创业网林蛙频道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