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鹘鹰 又名 海东青,是鹰科鸟类 东北亚矛隼的一种。

矛隼是一种猎鹰,分布在北极以及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其东北亚种在中国原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

满族人的先祖肃慎族人语称其"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

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鹘鹰",是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

代表,勇敢、智慧、坚忍、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矛隼鹘鹰

这是一种极具神话色彩的鸟类。在我国历史上,这种鸟曾经挑起了北方地区两个民族的仇恨,最终导致女真人起兵灭了辽国。

据现代动物学家考证,鹘鹰属鹰科,学名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

其体长56~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左右,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

矛隼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为留鸟或者繁殖鸟,在新疆为冬候鸟 。

契丹人统治中国北方时期,曾经将海东青大量引入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鹘鹰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

鹘鹰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

它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迅速将两翅一收,急速俯冲而下,就像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冲向猎物。

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鹘鹰,出自肃慎地(古东北),其颜色不一,以纯白色、天蓝色、纯黑色为上品。

康熙皇帝赞美鹘鹰:"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

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如千钧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

由此可见海东青在古代东北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鹘鹰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

到了清代,如果一个刑徒捕捉到一只海东青并进献给朝廷,则可免一切死罪,可见其何等珍贵。

骄奢的末代辽统治者天祚帝年年派出银牌使官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

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

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

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

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

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

鹘鹰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

将野性十足的鹘鹰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

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

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

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

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

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

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包括加拿大,中国,芬兰,法国,格陵兰,冰岛,日本,墨西哥,挪威,俄罗斯联邦,瑞典,美国。

旅鸟:奥地利,比利时,百慕大,巴西,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德国,爱尔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荷兰,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圣皮埃尔和密克隆;西班牙,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瑞士,乌克兰,英国。[6]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