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鹿下痢是新生仔鹿相当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常发于卫生条件不好的鹿场中,发病鹿多为体质瘦弱的仔鹿。一般发生于仔鹿出生后3~20日龄以内,3~10日龄的发病最多,15日龄以后发病较少,20日龄以后发病更少,一月龄后几乎未见生此病。本病发生后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1.仔鹿下痢的病因 

  一般5—7月份的产仔季节中,气候变化比较大,阴雨天比较多,如圈舍阴暗潮湿、粪尿污水蓄积、仔鹿床污秽不洁、垫草潮湿;仔鹿长时躺卧在潮湿的地上,吮吸母鹿脏污奶头,以及舐食污物、污水等均易发生下痢。特别是秋仔,更易发病。雨季中出现的病例,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曾经从个别患下痢仔鹿体内分离到几个有毒力品系的大肠杆菌,因此有人认为这类微生物可能就是本病的病原体。但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已确定仔鹿下痢有病毒性的,而这类下痢则较为难治。 

  2.仔鹿下痢的症状 

  发病初期,一般仅见拉白色糊状或清粥样粪便,而精神尚好,体温39~41.2℃。经2~3d左右,由于不吃奶和脱水的结果,病鹿精神沉郁,被毛松乱,耳下垂,背弓着,头低下,昏迷酣睡,不注意周围事物,四肢厥冷,腹部蜷缩,眼球下陷,虚脱而死亡。有的病例临死有抽搐现象。这是由于严重脱水而产生酸中毒的缘故。从粪便颜色性状来看,一般初期是拉白色糊状或清粥状粪便,少数病例为黄绿色粪便。经2~3d后部分病例粪便由黄绿色变为灰白色,粪便中常有细小气泡,严重的病例并混有血液、黏膜与假膜,气味特别恶臭,稀薄粪便常沾污肛门附近、尾及后肢的被毛。一般出现下痢症状后,病鹿即吮乳很少或不吃奶,但随着频繁下痢,饮欲却显著增加。在鹿圈内供水不足,而地面有污水积存时,仔鹿即饮用污水甚至鹿尿来解渴,因而又使下痢更为加剧。有的病例于疾病的中、后期由于体质下降,可能继发支气管肺炎以及其他疾病。 

  本病病程一般为3~7d,此期内如不经治疗,多数转归死亡。 

  3.仔鹿下痢的剖检 

  尸体消瘦,肌肉极薄,皮下、心冠状沟及肾旁脂肪组织消失,并因组织浸润而呈胶胨样(脂肪胶样变性)。真胃空虚或有凝乳样内容物。肠管常常气胀,肠内容物稀或黏稠,其色灰黄、黄绿或灰白不等;在大肠部分并见多量灰白黏液与假膜。肠黏膜淤血;个别病例可有少量点状出血,胃肠黏膜发生糜烂与溃疡极为罕见。 

  4.仔鹿下痢的诊断 

  根据疾病发生经过及临床症状,诊断并无特殊困难,在个别情况下需注意与副伤寒作鉴别诊断。后者多发生于断乳后的仔鹿,并常为败血症病程,故病理解剖学上具有特征性变化:全身浆膜、黏膜出血,实质器官变性,脾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肠道有结痂性、坏死性大肠炎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可于肝内发现典型副伤寒结节。微生物学检查时,可分离出沙门氏菌。 

  5.仔鹿下痢的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原则是:①在产仔期中,要注意观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提高疗效,一般能在发病一天以内即进行治疗者,疗效最高,发病3d以后才开始治疗者疗效则低;②药物配伍应以促进消化、清肠制酵、调整胃肠机能、抑制细菌、适时收敛和补液等药物综合处方;③用药剂量宜大,奏效要快,少捕捉惊恐仔鹿。 

  发病初期、即2d以内的,可用土霉素粉1g、乳酶生2g、胃蛋白酶1g、盐酸硫胺50mg(或肌注50mg)、次硝酸铋1~2g(或鞣酸蛋白1g、或白陶土3~5g),小苏打2g混合后一次喂服,每天1~2次,直至下痢症状消失为止。 

  发病中期除内服上述合剂外,另外肌注土霉素50万单位。发病4d以上才治疗时,还要另加静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40~80mL(www.cyonE.com.cn/)、5%碳酸氢钠20mL。口服土霉素粉有时可换用痢特灵0.2~0.3g或呋喃西林0.1~0.2g、黄连素0.5g,或磺胺脒0.3g,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总之,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灵活选择药物配合。如有贫血现象者,加喂抗坏血酸300mg(或肌注200mg)、硫酸亚铁丸2g。如拉不出粪便者,可除去收敛药物,另加喂蓖麻油10~20mL(或液体石蜡20mL)。如并发肺炎时,还需肌注青霉素、链霉素各50万单位(或卡那霉素50万单位)。 

  中草药疗法:对本病比较有效的中草药疗法如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复方车前草浸膏:用车前草浸膏(车前草500g,加水1000mL,煎成200mL浸膏)25~30mL,加黄芩末4g、白头翁末2g,合为舐剂,一次喂服。 

  复方萎陵莱浸膏:用萎陵莱浸膏(制法同车前草浸膏)25~30mL,加黄芩末、白头翁末各2~3g、龙胆末2~4g、百草霜1~2g及甘草末3~4g,合为舐剂,一次内服。 

  乌梅止泻散:乌梅75g、姜黄、黄连(或黄柏)、猪苓各10g,共为末,制成舐剂,每日一付,分2次灌服。 

  止痢散:黄芩、黄柏、白头翁各2g、甘草3g、百草霜1g,共为末,用温水调成糊状灌服,每日一次。 

  6.仔鹿下痢的预防 

  由于母鹿有舐食仔鹿肛门和地面下痢粪便的习惯,所以在发病初期难以发现有病仔鹿并及时治疗。特别是在大群饲养中,母鹿护仔性很强,不仅难以认出发病仔鹿,而且捕捉也很困难,所以对本病应着重于预防。在产仔季节中,圈舍要定期消毒和搞好清洁卫生,仔鹿保护栏要经常保持干燥并撒以黄泥土和食盐,让其自由舐食。早期补喂玉米,豆饼,高粱3种炒面,拌钙粉、粗制土霉素、炭末等混合料。增强仔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