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和家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都对本病易感。巴氏杆菌病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过程为主要特征,通常,本病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1878年波列埃罗姆氏最初描述了鹿类和狍子的巴氏杆菌病,当时在狩猎的森林中他曾发现本病使赤鹿、麋鹿和狍子等动物发生很大的死亡;1913年马戈鲁索罗姆氏曾发现驯鹿的巴氏杆菌病;1919年斯维尔斯基氏在得特列耶思柯鹿场初次发现梅花鹿的巴氏杆菌病。近年来我国不少的国有鹿场也报道了鹿的巴氏杆菌病。本病在梅花鹿中多呈最急性或急性发病死亡,很难早期发现和获得及时治疗。巴氏杆菌病对发展养鹿业危害很大,应引起重视。 

  1.鹿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本菌是巴氏杆菌属中的一种。菌体短粗,呈早卵圆形或球杆状,长约0.3~2μm,宽约0.25~0.4μm。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病鹿的组织切片用姬姆萨氏染液、瑞氏染液或美蓝等染色,可见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性。由发病鹿新分离的菌株多具有荚膜,但人工培养几代之后很快消失。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但不繁茂,如添加少许血清或血液,则生长良好。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容易死亡。培养基上保存时,每月至少需移植2次;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则迅速死亡;60℃数分钟即被杀死,一般消毒药的低浓度溶液在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内可使之死亡。但在肉品组织中则存活较久,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粪肥中亦可存活1个月之久。 

  2.鹿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各地均有发生,多以散发形式出现,也有呈流行性暴发的,鹿群感染此病多在炎热潮湿季节,即5—8月此病发生比较频繁;而公鹿多发生于配种后期即10—12月间,年龄与此病的发生无关,成年鹿及仔鹿均易发病。 

  3.鹿巴氏杆菌病的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5d。鹿感染本病后多呈急性败血症或大叶性肺炎的经过。 

  急性败血型:病鹿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呼吸困难和脉搏加快,眼结膜炎性出血,眶下腺充血、肛门和阴门附近无毛部呈青紫色,皮下出血,鼻镜干燥,精神沉郁,眼球下陷,低头垂耳,独立一隅,或伏卧不起,食欲废绝,反刍与嗳气停止。初期粪便干燥,后期腹泻,严重时粪便带血。呼吸紧迫,甚至张口喘气,口鼻流泡沫或带淡血色液体,一般1~2d内死亡。 

  肺炎型(胸型):病鹿表现为精神沉郁,步态不稳,呼吸紧迫,咳嗽,鼻镜干燥,体温升至41℃以上,严重时呼吸极度困难,头向前伸,鼻翼煽动,口吐白沫,或有鼻漏,粪便稀薄,间或带血。发病经过较败血型为慢,一般5~6d死亡,但在流行初期,亦有1~2d内死亡的。 

  4.鹿巴氏杆菌病的剖检 

  病理变化决定于病型,常见混合型。尸体腹部膨大,可视黏膜出血或充血。经常发现咽部胸下皮下组织水肿性肿胀或腹部皮下组织有柠檬黄色浆液性液体的浸润。在胸腔内、支气管分支附近有淡红色胶质样水肿。在心外膜下面常常有无数的不同大小的出血点。在心囊内有多量淡红—浅黄色液体。血液呈暗紫色,凝固良好。 

  胸型:可见纤维素性肺炎,并胸肺粘连,胸水多量并有纤维素渗出物,肺有不同肝期的变化,肺内有暗红色硬固区,沉于水内,其余肺组织水肿、充血,切面呈大理石样。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淡红色液体,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水肿并有炎症,皮下点状出血和胶样浸润。 

  肠型:病变主要见于胃肠道。真胃黏膜急性炎症特别明显,真胃黏膜肿胀、充血,有不同大小的点状出血(www.cyonE.com.cn/)。肠管主要在其起始部发生急性炎症,同样见到出血。胃肠淋巴腺发生急性炎症及肿大。脾脏稍肿大,边缘钝圆,脾髓呈暗红色及稍软化。肾脏充血,肝脏无可见的变化。常常见到各型出血性败血症的综合征状。 

  5.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本病在流行初期,根据个别病例的生前临床表现和死后剖检变化要确诊是有困难的。如果将病鹿隔离治疗观察,详细分析其流行季节、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和死后剖检变化,则可能做出比较可靠的诊断。在鹿群中观察和剖检的头数越多,则诊断的可靠性也越大。最后确诊则需进行细菌学诊断,其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涂片镜检 采取心血、水肿液或各器官组织作涂抹片,用瑞氏染液或美蓝染色,镜检,见有多量两极着色的球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手续采取心血、水肿液、器官组织,划线于鲜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见有细小、湿润、圆形、微隆起、露珠状菌落,在折光下检查时见蓝绿色或橘红色荧光,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3)动物接种试验 取器官组织一小块用无菌生理盐水做成1∶5或1∶10的悬液,吸取上清液接种于对本病原体最为敏感的试验动物如小白鼠和家兔的腹腔或皮下,接种量为0.2~0.5mL。接种后如于18~24h左右死亡,可以诊断为本病。再取心血、实质器官作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则可得到进一步证实。 

  6.鹿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鹿场做好经常性清洁卫生工作,尤其在本病流行季节,要注意鹿舍内的通风和饮水清洁,并应定期消毒。在南方,炎热的夏天时,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并可经常于饲料内适当添加一些清凉解毒的中草药作预防处理。 

  对病鹿加强观察,应及早发现,及时隔离。用3%~5%煤酚皂溶液或克辽林溶液喷洒鹿圈及运动场。 

  由于鹿发病急速,所以治疗一般多被延误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多价血清效果虽好,但来源不易,所以多采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 

  青霉素剂量稍大些,成年鹿每次至少80万单位,一天2~3次。金霉素采用口服,体重每千克40mg,每日3~4次。 

  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噻唑钠、磺胺二甲基嘧啶和磺胺嘧啶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但需早期使用,体重每千克用0.13g内服或静脉注射。呼吸循环明显障碍时,可应用强心剂并予以补液,给予抗坏血酸,以及其他对症疗法。 

  在鹿场发生巴氏杆菌病后,对鹿群应普遍投给磺胺药物。发生过本病的鹿场,鹿群每年春季要实行巴氏杆菌病菌苗的预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