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与分布在动物分类学上,海狸鼠属于啮齿目、豪猪亚目、硬毛鼠科、海狸鼠属。海狸鼠原产于南美洲南纬22°~25°的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巴西等国较温暖的沼泽、河流地带,随着海狸鼠人工驯养业的发展,现已引进到北美、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是1956年首次引进饲养的,由于其毛皮类似水獭皮,国内有的地方又称“狸獭”。

  二、形态特征

  海狸鼠属于大型啮齿动物,成年体重5~7千克,个别可达14千克;体长45~60厘米,公鼠比母鼠大10%~20%。海狸鼠外形似大老鼠,但身体笨拙肥胖。头较大,眼小呈椭圆形,耳小而扁圆,耳孔内长有特殊的活瓣;上唇有很明显的胡须,有两对大门牙明显地露在唇外,鼻孔内具有肉质的活瓣。尾巴呈长圆锥形,长30~35厘米,尾上包着细小的鳞片,并长有稀疏的粗毛,游泳和潜水时可起到船舵作用,掌握前进方向。四肢短而粗,后腿略长于前腿,爪尖很锋利,脚掌光亮无毛。后掌可支撑身体,在水中游泳时可做桨滑行,后脚5趾,3、4、5趾间有蹼,前脚也有5指,小巧灵利,用来抓取食物、梳毛,但前指间没有蹼。

  海狸鼠的被毛由大片稠密的端绒毛和较长较粗的针毛组成,针毛长3.0~3.5厘米,背部绒毛2.0~2.5厘米,胸、腹部绒毛较短,只有1.5~2.0厘米。海狸鼠的体表除尾、爪、鼻镜之外,几乎全部被覆稠密不透水的被毛,保温性能良好,具有御寒、防暑和防止外伤的功能。标准海狸鼠的背部毛色呈黄褐色,腹部毛色较背部浅,为浅褐色,绒毛为棕色,体躯两侧毛呈淡黄色,具有光泽。腹部毛密而厚,其密度为14200根/厘米,背部较稀,密度为11420根/厘米。

  公鼠没有阴囊,为了避免处在水中的寒冷,睾丸隐藏在腹腔皮下鼠鼷轮附近。因此,从外观上很难区分海狸鼠的性别。温暖时,睾丸经常由鼠鼷管降到皮肤下,可以用手摸到。母鼠的乳腺和乳头一般有8个,个别的有10个,位于腹侧面上部1/3处。这样,母鼠坐在浅水中,子鼠即可吸吮到乳汁。

  三、生活习性野生条件下,海狸鼠尤其喜欢栖息在常年不结冰,水生沼泽植物茂盛的湖泊、溪流及沼泽地带,在杂草丛中或在沼泽湖泊岸边较陡峭的斜坡挖洞营巢,洞口直径20~30厘米,巢穴直径为40~50厘米,洞道长200~300厘米。洞口常常一半淹没在水中,一半露于水面上,洞口无伪装,洞道不分叉。随着季节、水位、食物的变化和繁殖的需要,海狸鼠常常更换栖息地方。喜欢早晚活动于温暖的气候条件(环境温度不低于15℃),对酷热和寒冷的耐受力较差。夏季常隐藏于草丛中或在遮荫处静卧休息,冬季喜晒太阳。在严寒、刮风和雨天停止活动,常躲藏于草丛中,采食量减少。圈养条件下如不注意防寒保温,尾、爪也容易冻伤、溃烂。

  在自然界,海狸鼠喜欢采食香蒲、席草、睡莲等沼泽生植物的根、茎、叶,有时也采食河蚌和其他软体动物。在圈养或笼养条件下,喜吃块根、块茎和淀粉含量丰富的植物,如马铃薯、胡萝卜、甜菜、白菜、苜蓿、三叶草、箭叶豌豆、带茎玉米、青割大麦和小麦、嫩 芦苇、蒲公英、车前草和槐、桦、杨、桑、榆树及其他灌木嫩叶等。用大麦、小麦、燕麦、玉米、豆饼、花生饼、向日葵饼和麦麸,加少量骨粉、肉骨粉、鱼粉及一些添加剂制成配合颗粒饲料,再配以青粗饲料喂海狸鼠,效果更为理想。海狸鼠进食时用前肢抱着食物啃咬,吃食很慢,采食时间较长,有时还将食物拖入水中采食。海狸鼠善于游泳和潜水,在水中行动自如,可潜水5~6分,潜泳50米以上,潜水深度30~40米。海狸鼠在水中游泳时,头顶部及鼻孔露出水面,以利于呼吸,头部、身躯和尾呈一水平直线。在陆地上,海狸鼠行动较笨拙,蹲坐时呈弓背状,行走时身体呈半驼背状。

  海狸鼠视力差,但听觉、嗅觉、触觉发达,稍有响动,立即潜入洞穴或水中隐蔽起来。海狸鼠与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样,门齿是不断生长的,因此人工饲养时,要投喂木质饲料,以便磨牙。如门齿排列不整齐,便无法磨牙,必要时应进行钳齿。海狸鼠被毛的脱换不像水貂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是常年逐渐进行换毛,通常每年3~5月和8~9月脱毛较为明显。海狸鼠春季被毛较稀疏,夏季毛稀而短,秋、冬季节的被毛致密而有光泽。被毛的脱换和生长受日粮营养水平、环境温度、湿度、日照 以及个体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圈舍饲养时,应注意创造被毛脱换生长的良好饲料与环境。海狸鼠胆小易惊,但在僻静的环境下很易驯养,其寿命为8~ 10年,7月龄至4岁为生命的最旺盛时期,繁殖力最强。根据这一生态特点,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种用海狸鼠一般只利用3~5年,5岁以上的个体繁殖力下降,应淘汰屠宰取皮。在自然环境中,海狸鼠的天敌有猛禽、狼、狐等肉食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