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池神”养殖与西药治疗有什么不同?


  抗生素是治标的,海参有了肠道等疾病,任何人不会否认它可以起到快速治疗的作用,但没有病而用于预防,或大部分苗没有病而强迫药疗那只能起反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养殖我们发现,长期使用抗生素养殖出来的海参,在生长中后期阶段,不是生长逐渐缓慢,就是极易发病死亡,免疫力大大降低,这不仅导致各种细菌、病毒侵袭,而且机体在抗击纤毛虫等寄生虫类的病害上更是不堪一击;同样,用抗生素培育出的海参苗,卖给各养殖户后,经常出现成活率低下,难养殖的现象。在购苗过程中,我们养殖户很难买到优质的海参苗;而对卖苗户来说,我们该怎样证明我们生产的苗种就是健康的?这是每个养殖户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用“池神”中草药针对的重点不仅是肠道等疾病的治疗,而是主要针对产生疾病根源的去除——对腐败食物(包括粪便)的处理,并结合肠道清理和营养物质补充。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原海参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各种条件,以便使其生长更符合自然属性。自然界中的海参苗虽然成活率很低(主要是天敌太多),但抗病能力极强,生长速度极快,很少犯肠道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6月份产的卵到当年11月份基本就可以长到几十头,甚至更大。海边的老百姓对自然界中海参的生长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三个月赶母”。那么是不是说养殖的海参其生长越快就越好呢?在海参养殖生产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在用抗生素药后第一个月内海参促长促得缓慢一些,中后期的海参生长一般不会立即出现很大的问题;但如果一开始促长促得快了,那么中后期海参就会极易犯病或死亡率很高。所以,一种产品好与不好,既不应只看它一时的治疗效果如何,也不应看它短期内的促生长作用,而更应关注它能将海参恢复自然属性的水平和程度有多高,最终能否给养殖带来高产高效。没有好的产量,再好的产品也不能用;养不出高品质的海参,再高的产量也不会被市场认可。有些养殖企业,只顾一味生产,提高产量,大量使用抗生素,最后产量是上去了,但苗的质量却下降了。把不健康的参苗卖到社会,既是害别人,也是在害自己。一个企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个企业迟早要关门;一个产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个产业也迟早要被淘汰。

  中药药用的副作用比较小,但是治疗的方向必须要选准。海参在池养环境中致病的关键是饵料和粪便腐败后,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所导致的肠道疾病以及养殖环境中的营养不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所用药物不能解决氨氮、肠道疾病和机体虚弱这三方面的问题,就不是对症的良药。目前,市场上的中草药产品很多,那就看它们是不是也针对这几个方面。如果是单纯为治病,恐怕长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而“池神”的作用首先就是控制池内氨氮等有毒物质,清除肠道内的病菌,补充一般饵料中缺少的那部分天然饵料。只要机体状态调整好了,再用西药那不是无病找病吗?

  整体无病的时候,用“池神I号”在占料比10%的情况下(一点抗生素不用),蓬莱一家育苗企业规格为6000头/斤的苗种,20方的水体放15斤苗,43天(7月17号—8月30号)可平均长到92斤,比同样大量用抗生素的苗种生长还要快。在已经发现池内严重死亡,整体摄食不好的情况下,加量用“池神1号”(每立方水体10—20克/天或增加原添加量的2—3倍),可以一点抗生素不投,一般5—7天就会恢复,然后再减少“池神”用量就能恢复正常生产。所以,不能把“池神”这种中草药简单地理解为“药”,而应该理解为“环境调节剂”和“营养补充剂”。只要把海参调节到如同自然海区的那样一种状态,不仅疾病少,养殖风险小,生长也会更快。

  正常情况下,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保苗,规格为5万头/斤—10万头/斤,第一个月一般生长5—6倍,而第二个月就成为0.5—2倍,如果第一个月倍数更高,那第二个月不仅不长,反而会容易产生非正常大量死亡,三个月下来,100斤小白点生产量起伏很大,可能在200—1000斤之间。而用占料比10%“池神I号”保苗,第一个生长月可能还不到5倍,但第二个月一般为3.8—4倍左右,第三个月一般3倍左右,三个月下来100斤小白点可稳定地增至4000—6000斤,而整个夏季保苗就可基本地达到1.2万—2万斤。这便是“池神”与西药的差别。而且,苗种活力,生长潜力都要优于西药苗种。养苗企业大都是为了把苗卖给别人,别人买回来继续养,没有好的状态谁也不愿要。所以,卖苗前15-30天,可加大“池神”用量。如果有人要说:“我什么药不用,照样可以养参”,但同样可以肯定地说,你也不可能有高产量和高效益。如果水体中不求生长速度和产量,降低放苗数量,那谁也可以不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