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土鸡以放养、散养为主,场地是林地、草地、田野等环境下生长。这使得土鸡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和良好的健康状况。土鸡之所以“鸡味”浓,就是得益于运动。因为鸡在运动的时候,肌肉可以得到充分生长和发育,肌间脂肪丰富,芳香性物质在脂肪中的比例增加,味道自然很香。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放养土鸡的管理技术,散养土鸡和笼养肉鸡如何辨别,放养的山鸡和肉食鸡味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放养的山鸡和肉食鸡味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放养的土鸡氨基酸高,就和冬虫夏草一个样。肉食鸡的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大于营养。比如油炸薯条。所以土鸡更有益健康,价钱也不比虫草便宜。

    土鸡运动多、活动自由。农村地广人稀,家家都有大院子田地山林,土鸡主动找食。空气是对鸡肉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压抑环境下长大的鸡不仅口感不好,对人体还会产生不良影响。土鸡之所以“鸡味”浓,就是得益于运动。因为鸡在运动的时候,肌肉可以得到充分生长和发育,肌间脂肪丰富,芳香性物质在脂肪中的比例增加,味道自然很香。

  最大的区别有以下点

  1.由于养殖周期不同造成的肉质口感不同,肉食鸡只需要38~40天出栏,规模化养殖的麻鸡需要70天,所以肉食鸡肉质口感显得嫩,但是松散。

  2.品种决定的口感区别,肉食鸡由于品种及用途原因决定了它的肉集中于翅膀、大腿及鸡胸脯这一区域,肉块大。普通家养鸡则肉质分布较均匀,但总体出肉量较肉食鸡少。

  3.饲料区别,肉食鸡食用的是专门的固定配方的肉食鸡饲料,蛋白含量高,并且各种微量元素均衡,可以让肉鸡快速生长,但是带来的坏处是导致鸡肉老是有一股饲料味儿(吃肉食鸡的时候可以体会一下)。山鸡等食用的饲料,多以天然未经加工的饲料为主,虽然导致生长缓慢,但是鸡肉不会产生异味儿。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肉食鸡更适合的用途是分割冷冻,制作熟食及快餐。山鸡麻鸡适合卖活禽直接食用。  

  放养土鸡的管理技术

  1、放养密度与规模。放养密度应按宜稀不宜密的原则,一般每亩林地放养150-250只。密度过大草虫等饵料不足,增加精料饲喂量,影响鸡肉、蛋的口味;密度过小,浪费资源,生态效益低。放养规模一般以每群1500-2000只左右为宜,采用全进全出制。

  2、放养时期。根据林地饲料资源和苗鸡日龄综合确定放养时期。一般选择4月初至10月底放牧,此间林地杂草丛生,虫、蚁等昆虫繁衍旺盛,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11月至次年3月份则采用圈养为主、放牧为辅的饲养方式。雏鸡捉回后第一个月按常规方式进行育雏,待脱温后再进入林地放牧饲养。

  3、划定轮牧区。一般3-5亩林地划为一个牧区,每个牧区用尼龙网隔开,这样既能防止老鼠、黄鼠狼等对鸡群的侵害和传染性病菌带入,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食物链的建立。待一个牧区草虫不足时再将鸡群赶到另一牧区放牧,公母鸡最好分在不同的牧区放养。在养鸡数量少和草虫不足时期可不分区。

  4、按时补饲:为补充放养时期饲料的不足,对放养土鸡要适时补饲。可在早晚各补饲一次,按"早半饱、晚适量"的原则确定补饲量。为使在130日龄左右体重既达到上市标准又不会太肥,补饲精料的粗蛋白含量要适宜,参考配方(%)为:玉米58.4、麦麸9.5、豆粕22、骨粉2.5、草糠6、食盐0.3、微量元素添加剂0.1、蛋氨酸0.1、氯化胆碱0.1。

  5、放牧调教与管理。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遇到天气突变,下雨、下雪或起大风前应及时将鸡群赶回鸡舍,防止鸡只受寒发病。夏季的晚上,可在林地悬挂一些白炽灯,以吸引更多的昆虫让鸡群捕食。放养初期每天放牧3-4小时,以后逐日增加放牧时间。为使鸡群定时归巢和方便补料,应配合训练口令,如吹口哨、敲料桶等进行归牧调教。

    放养土鸡注意事项

  1、林地选择。应选择远离畜禽交易场所、畜禽屠宰场、加工场、化工厂、垃圾处理场,避免空气、尘埃、水源、病菌和噪音等污染。最好在滩涂及河堤上的林场或果园饲养,树林的阴蔽度要在70%以上,防止夏季炽热的阳光直射引起鸡群中暑。

  2、鸡舍建造。鸡舍应建在林地内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排污条件好,雨季不成涝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建造塑料大棚鸡舍或改造旧建筑物为鸡舍,鸡舍两边滴水檐高1.5米左右,顶盖毛草,鸡舍建筑面积按8-10只平方米计算。棚舍前的开阔林地用1.5-2米高的尼龙网圈起来,作为土鸡的活动场所。棚舍内外放置一定数量的料槽和饮水器。

  3、品种选择。应根据鸡群对围林野养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来确定。一是选择耐粗放、行动灵活、觅食力强、抗病力强的纯土鸡或地方土鸡血统占75%以上的杂交鸡种。二是选择对严寒和雨淋有一定适应性的快羽鸡种或体色、体态经选育提纯过的地方鸡种。

    放养土鸡疾病防治

  1、土鸡在林地放牧,不易管理,因此,要求饲养员责任心强,每天注意观察鸡群的生产状况,详细记录鸡群的采食、饮水、精神、粪便和睡态等状况。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同时对受威胁的鸡群进行预防性投服药物。在放牧时期,定期在鸡饮用水中投放一定数量的消毒药,以控制饮水中有害菌群的含量,防止疾病的传播。

  2、土鸡围林野养,虽然远离村庄和鸡场,但同样需要科学的免疫。参考免疫程序为:1日龄马立克疫苗皮下注射,4日龄传支H120苗滴鼻,8日龄和30日龄新城疫Ⅳ系苗滴鼻,12日龄和25日龄法氏囊苗滴鼻,35日龄鸡痘苗皮下刺种,50日龄传支H52苗2倍量饮水,60日龄新城疫Ⅰ系苗肌肉注射,90日龄鸡大肠杆菌苗肌肉注射,留作产蛋的鸡群在120日龄时,还要肌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症三联灭活苗。用剩的疫苗瓶不可乱丢,要作深埋或煮沸等无害化处理。

  3、搞好林地、鸡舍卫生。鸡舍每周清扫一次,转换轮牧时,彻底清除上一牧区的鸡粪,并用抗毒威喷洒或石灰乳泼洒消毒,鸡舍每2周带鸡消毒一次。

  4、野养土鸡在林地内到处啄虫、啄卵,寄生虫病多发,鸡群应每隔1-1.5个月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驱虫一次,以提高鸡群的生长速度、均匀度及肉品的安全性。

  散养土鸡和笼养肉鸡如何辨别

  体形:散养土鸡一般小巧玲珑,外观清秀,身躯狭长、紧凑,胸腿肌健壮。

  笼养肉鸡躯体较大且肥,体重大过土鸡很多,样子笨拙。

  鸡冠:土鸡鸡冠成年后非常红、鲜艳,尤其要下蛋时,红得如欲滴鲜血。

  笼养肉鸡鸡冠为淡红显得失血色。

  嘴:散养土鸡嘴尖锐且磨出光泽,会用嘴啄人。笼养肉鸡不会啄人。

  羽毛:土鸡羽毛颜色多样,异彩纷呈,一批土鸡中羽毛颜色多不一样。羽毛紧凑、滑顺、有光泽。土鸡一般多在成年后出售,从其身上拔毛,羽毛没有毛囊液(营养液),不带血。

  笼养鸡羽毛颜色单调,多为白、黑、麻、黄,一批笼养鸡中往往羽毛颜色一致。羽毛一般松散,无光泽(毛色晦暗)。笼养肉鸡多在其未成年之前就开始出售,羽毛还在生长期,从其身上拔毛,羽毛多有毛囊液(营养液),带血。

  脚:散养土鸡由于品种关系,相对笼养肉鸡脚要小、要细,较瘦无肉,但结实且硬。脚颜色以黄色居多,也有青色、黑色、白色等,一般一批土鸡脚颜色不一致。爪子尖光滑,不像笼养肉鸡那么尖锐。脚上皮肤多磨出老茧(脚底有大块老茧),脚皮肤粗糙,颜色相对较暗(较深)。笼养肉鸡相对土鸡脚要大、要粗,较肥有肉。脚颜色以黄色、黑色居多,一般一批笼养肉鸡脚颜色是一致的。肉鸡爪子较土鸡尖锐且易折断受损。脚上无老茧,脚皮肤光滑、细嫩,颜色相对偏浅。

  皮肤:散养土鸡皮肤偏黄,皮薄,毛孔细,呈网状排列,皮下脂肪分布均匀,无淋巴。

  笼养肉鸡皮厚,松弛,毛孔较粗,皮肤光洁度较差,比较淡,比较白,会有淋巴。

  肉质:散养土鸡每日都处于寻食,争斗,奔跑,腿肌发达,土鸡肉摸着结实有弹性,鸡种生长缓慢,花费半年以上时间慢慢长肌肉,肌肉纤维比较细,肉质嫩,宰杀后,可以看出土鸡的骨头比较硬,很少有幼骨。

  笼养肉鸡一般选择生长周期快的鸡种,用饲料,用激素,快的45天,慢的一般90天就使鸡长大上市出售,鸡长得快,肌肉纤维较粗,肥厚不结实。 鸡脂肪:散养土鸡经常在外面觅食物,食物充足的时候会以脂肪的形式把能量贮藏于体内,未成年土鸡脂肪少且淡黄,成年土鸡脂肪较多且金黄色,如发现鸡体内有大量金黄色脂肪,即可判断为土鸡。

  笼养肉鸡一般在未成年即上市出售了,出售时处于成长期,故体内脂肪较少,且淡黄或发白。

  食囊:食囊是鸡消化系统的一部份,起贮存食物作用,位于鸡前胸位置,土鸡食囊比较大,有东西就狠吃一餐,保存在食囊慢慢消化。

  而笼养肉鸡就吃饲料长大,定时喂鸡吃,没有挨饿的可能性,因此食囊不用贮存较多食物而变得很小了。

  鸡肫:鸡肫即鸡的胃,土鸡食物非常丰富,有多样性,故土鸡鸡肫运动得多,要比笼养鸡的鸡肫大且厚,土鸡鸡肫切开后,内多沙子,为辅助消化食物用,鸡内金(鸡肫内壁)为深黄,较厚,容易分离。

  肉鸡因吃配比粉碎的饲料,没有得到煅练,鸡肫较少且薄,鸡肫切开后,内没有沙子,鸡内金淡黄或淡白。

  口感:散养土鸡煲汤,(不放味精,香料)满室漂香,肉鸡则无法达到这个境界,土鸡煲汤后鸡骨较硬,肉紧有弹性,味甜、鲜嫩,煲的汤透明澄清。

  肉鸡煲汤,(不放味精,香料)无香味,煲汤后鸡骨多软骨,肉食之较松,粗糙,没有鲜味,鸡汤较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