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 鳝鱼体表出现明显突起,肛门发炎外翻
       图2 鳝鱼性腺处可见虫体寄生
       图3 鳝鱼腹腔内可见虫体寄生
       鳝鱼又名黄鳝、地精、海蛇等。鳝鱼在以往传统的养殖方式上已逐渐出现了网箱养殖,流水无土养殖等新型养殖方式,但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养殖密度,加上鳝鱼具有相互缠绕等习性,使得鳝鱼养殖的疾病常常爆发,一旦疾病出现后,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黄鳝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为出血性败血症与寄生虫性疾病。现笔者就近期所接诊的一例鳝鱼嗜子宫线虫病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养殖条件与症状

         该养殖场位于重庆市潼南县,采用普通方形水泥池进行室内饲养,养殖水体为曝气后的自来水,养殖水温为19℃。所养殖的重约为300g的鳝鱼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发病,平均每天死亡8尾~10尾。病鱼体除在体表有轻微的出血以及肛门发炎外翻外,体表局部形成明显的突起(图1),划开突起后可见虫体寄生,严重者可见虫体直接寄生在体表,一端连接在突起内部,另一端漂浮在水体中。挤压鳝鱼腹部,偶尔可见有虫体从肛门处爬出。解剖病鱼,在病鱼性腺处可见虫体寄生(图2、3)。寄生虫体为浅红色,镜检发现子宫很大,内部充满细小的幼虫,经鉴定为嗜子宫线虫。

治疗

        将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捞出,单独饲养在一个水泥池中。人为挑出体表可见的虫体后,在10ppm的高猛酸钾中浸泡5min,拌料投喂含量为6%的阿苯达唑,用量为每千克鱼体0.1g。未被捞出的鳝鱼,虽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因嗜子宫线虫的生活史特点,不能排除其被感染的可能性。使用0.2ppm~0.3ppm的敌百虫对水体进行处理,并采用每千克鱼体0.1g的阿苯达唑进行预防性驱虫。经一周时间治疗后,具有典型症状的鱼体全部死亡;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鳝鱼在治疗后的第5天未再出现死亡现象,仅死亡6~7尾。解剖死亡的鳝鱼,在腹腔内均可见明显的虫体。

总结

        1.该鳝鱼养殖户不仅以养殖为主,同时对市场上的鳝鱼进行低价收购囤积,之后再高价售出,收购的鳝鱼被随机的放在养殖池中。此次发病极有可能是收购的鳝鱼之前已经被虫体感染,混养在一起时造成了大规模的发病。因此,收购鳝鱼及其苗种时一定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性强的鱼体。最好收购笼捉鳝鱼,电击与钩钓的次之,因笼捉的鳝鱼不会对鱼体造成太大的伤害,而钩钓等方式对鱼体的伤害较大,易造成细菌的继发感染。更为重要的是,收购回的鳝鱼要经过处理并暂养一段时间后才能入池,以除去潜在的生物性致病因子,若条件允许,收购的鳝鱼应避免与健康养殖的鱼体混养在一起。

        2.根据此次病例的特征,发现鳝鱼感染嗜子宫线虫后,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当在腹腔内可见明显虫体时,治疗难度很大,效果往往不理想。生产上依然只能依靠预防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3.鳝鱼的群居性明显,喜欢聚集成团,高密度养殖时成团缠绕容易咬伤,也给疾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养殖时一定要控制密度,并严格的检测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寄生虫幼虫、中间宿主以及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