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老无锡会在超市里买上两包冻银鱼,做上一道银鱼羹或者银鱼炒鸡蛋,作为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记者昨天了解到,目前全国最大的冻银鱼供应基地建在常州,常州的“江南牌”冻银鱼每年出口量占全省2/3。而无锡原有的银鱼品牌“锡梅”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敌对手,退出了市场。
银鱼加工业全面萎缩
这两天,不少市民开始采购年货,市民李阿姨就发现超市里的小包装冻银鱼很少是无锡产的。“太湖银鱼也算是无锡特产,怎么超市里没有无锡货呢?”李阿姨的疑惑,是她不了解无锡冻银鱼的市场现状。
记者了解到,目前常州是全国最大的冻银鱼供应基地,其中出口量占全江苏的近70%,每年达2000吨左右,是银鱼出口企业中规模最大的。
而无锡除了江阴、宜兴外,冻银鱼生产已全面萎缩,出口量较小,以供应新鲜的银鱼为主。
“锡梅”冻银鱼逐渐退市
其实,无锡加工银鱼的历史十分悠久。原无锡水产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就有了“锡梅”银鱼品牌,由水产公司经营。“锡梅”内销量少,大部分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鼎盛时,渔港乡有一支专门的捕捞船队为水产公司捕捞银鱼,而且在河埒、中桥、蠡溪桥、东一带都有冷冻加工车间。时至90年代,随着销售的萎缩,“锡梅”冻银鱼就逐渐被淘汰了。“太湖银鱼越来越少,就不做了。”相关人士分析,银鱼产量减少、货源不稳定,是“锡梅”逐渐退出市场的原因。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获悉,无锡的银鱼加工曾与苏州、常州三足鼎立,各有自己的冻银鱼品牌。无锡的“锡梅”牌、苏州的“太湖”牌银鱼面世,都比常州的“江南”银鱼早。因为银鱼的经济效益高,从1992年开始银鱼从太湖大量移植到全国各地。到2000年,除了西藏、香港、澳门等地以外,全国各地适合的水库、湖泊都开始养殖银鱼。在这一轮拓展中,常州通过帮助向各地培育银鱼受精卵,在各地建立了一批养殖基地,而无锡相对落后了。
银鱼为啥“游”走他乡
“无锡冻银鱼这一产业基本萎缩了,也与历史有关系。”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银鱼的尤教授告诉记者,无锡本市的银鱼大部分是通过新鲜水产品供应市场和农家乐,冻银鱼加工非常少。
他认为“锡梅”品牌的消失,最主要是在市场运作上出现了问题,对品牌保护力度不够。据了解,全国银鱼产量有一半以上是出口的,集中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部分国家的华人区。尤教授表示,水产行业是农业中最早脱离计划经济的行业,集体企业的体制不如私营企业灵活,导致品牌的出口渠道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逐渐萎缩。另外,城市化进程也使得“锡梅”品牌快速衰败。“以前的银鱼加工企业都先后关门了。”相关人士认为,农业发展和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关,如何保留特色农业,是各个城市在发展后期都会遇到的问题。
无锡如何打好“太湖”牌
不仅是银鱼,“太湖三白”中白虾、白鱼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一位水产养殖户告诉记者,市场上白鱼几乎都是养殖的,而太湖白虾不少是巢湖、洪泽湖养殖白虾冒充的。“无锡本市的渔业生产已经很少了。”这位养殖户表示,以前苏州光福、无锡渔港和常州太?都有专业的捕捞渔业公社,后来渔港拆并之后,无锡的渔业已是零星生产,导致无锡的渔业发展落后于浙江湖州、苏州等沿湖地区。“太湖三白”的生活与许多水生植物息息相关,记者在采访中一再听到相关部门呼吁保留江南水生植物的呼声,太湖红菱、莲藕等水生植物在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退至一角,面积逐年缩小。有人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湖文明的失落。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无锡市民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太湖情结,可除了太湖风光的旅游资源外,无锡还能收获什么?如何将单纯的农业生产和旅游联姻,将纯粹的“一产”拓展至“三产”保护并发展壮大,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打好“太湖牌”,让“太湖”成为无锡的城市品牌,面对后来居上的苏州、常州等市,无锡要做的事情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