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豚东方豚属在古代豚类研究中,最多的莫过于东方豚属,统称之为河豚,亦名(鱼规、侯)鲐、规等等。古时皆说河豚无鳃、无鳞、无胆,其实不然。唐宋以来,人们对河豚曾作过这样的描述:目能开阖,此物多怒,触之则怒气满腹,翻水上。
刺豚刺豚属清代郭柏苍《海错百一录》载有二种。一云:“刺鱼,浑身皆刺,其劲如锥,形圆如球。”今名六斑刺豚,南海碣石俗称刺乖;一云:“气鱼。产台湾。如龟如猬,驼背鱼也。大者尺许,小者寸许。游泳如常鱼,有触则鼓气磔刺。又名刺龟。”今名九斑刺豚。
单角豚单角豚属《海物异名记》云:“鹿角鱼。芒角持戴在鼻,小者腌为鲊,味甚佳。大者长五六寸,其皮可错角。”今名绒纹单角豚。福建莆田俗称鹿角鱼。
三刺豚三刺豚属《海错百一录》:“连刺鱼,俗称莲刺。产于二、三月。似鲨仔,但鬣上有一刺,两鳃有两刺耳。”今名短吻三刺豚。
暗纹豚暗纹东方豚
体近圆形,后部逐渐转细,尾柄略为侧扁。头长适中,吻较短,前端圆钝。口端位,横裂;下唇较长,包在上唇的外端;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牙板。眼小,侧上位。鼻孔2个,位于眼前上侧。鳃孔中大,位于胸鳍基部前方。背部自鼻孔后方至背鳍前方,腹部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前方以及鳃孔前后的皮肤上都被有刺状的小鳞。吻部、体侧和尾柄等处皮肤裸露、光滑,无刺状小鳞。背鳍小,略呈圆形;胸鳍短而宽。背部有数条浅色条纹。在胸鳍后上方体侧有1个镶有模糊白边的黑色圆形大斑。
菊黄豚
体深黄色,腹面白色,体色和斑纹随个体增长变异:体长150mm左右,体背侧散布白色不规则圆斑;体长230mm左右时白班渐模糊;280mm左右时体呈一致深黄色。胸鳍附近体侧有一菊花状边缘的横长黑斑,位较低,大部分为胸鳍末端所掩盖;在大型个体,此黑斑变为狭长形或分为散碎斑块。体背面与腹面均被皮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背刺区呈舌状,前端始于眼间隔中央,后端不达背鳍起点。体长可达300mm。
黄鳍(条纹)豚
地方名:艇巴、花腊头、黄天霸、乖鱼、花龟鱼、花豚鱼、青郎鸡(江苏) 头、体背侧蓝黑色,背侧面具3—4条弧形蓝黑色宽纹(故学名亦称为条纹东方豚);最后两条宽纹与背缘平行,向后伸达尾鳍基部;宽纹之间具细狭白色条纹,在胸鳍基部内外侧各具一蓝黑色大斑。腹侧白色。体侧、上下唇、碧囊及各鳍均为黄色。头部与体背、腹面均被皮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分离。侧面光滑。个体较大,体长200mm—500mm.
以上对河豚品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到农村创业--河豚频道,查看更多关河豚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