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种植技术的改进介绍如下:

六堡茶原种工艺,六堡茶种子生产技术的改进

上世纪50年代初,六堡茶产区的采茶开始于每年的3月底。“采摘是3月底到4月中旬第一茶,5月中旬到5月底第二茶,6月底到7月初第三茶,8月中旬到8月底第四茶.不管采了多少芽叶,也不管新枝的长短,今年所有的新枝新叶都会一起亮起来。”过度采摘导致产量低。而且当时六堡茶的茶树基本处于放养状态。长大后,他们停止施肥、修枝修剪,也不进行病虫害防治。茶园普遍老化,产量低,平均亩产茶叶只有30公斤。

另外,产茶区的茶农做的生茶,一般都是在家里铁锅里炒的。每次放入四到五斤鲜叶,煎两分钟左右。为了避免铁锅破裂,有的还用蒸汽灭水。然后用脚在大簸箕里搓来搓去。揉好后堆到第二天,晒干,而老叶堆久了会变黑。下雨天,用明火烘烤。收获的老叶也用松枝烘烤,熏制得黑如嫩叶。这种用明火烘烤的茶叶,成品不好,还有很多烤焦的,烟味比较重。

上述情况随着茶园的改善和制茶技术的更新而改变。

首先,茶园种植和管理不断完善,形成了标准化种植要求。“茶叶栽培管理:茶田开垦后,先种木薯,再用茶籽(甚至壳)穴直播,每穴三到五株。植物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四英尺左右,山的坡度一般在35度左右。于是,三年锄草一次,之后每年锄草,但中间不耕,这样可以把土清理干净。当时先后引进云南大叶种和湖南江华茶品种进行试种研究,以提高鲜茶产量。在此期间,利用福建中叶种和云南大叶种的优势在广西培育的福云系列茶树杂交品种也传入梧州。

而制茶技术的提升更是不遗余力。如今,六堡茶独特的后发酵工艺终于定型。“主要特点是杀青和揉捻后,堆放几个小时进行后发酵,然后烘干.发酵与红茶相似,但红茶是发酵的,没有炒制.六堡茶炒制后发酵,发酵时间相当长.所以也叫后发酵茶。发酵的方法是:将揉好的茶叶打碎、摇匀后,摊在一个大簸箕或筐上,约三四寸厚,让其自然发酵。过了一夜,大概六七点钟,茶叶由青绿色变成青绿色。”在六堡茶的后发酵过程中,最初的堆积发酵技术也在此时完全成熟。“通过湿热作用,叶绿素被破坏,促进所含物质的转化,苦味减少,汤色加深,味道醇厚,叶底颜色改变.堆积叶的堆积厚度取决于温度、湿度,叶质老嫩。一般堆垛高度为33 ~ 50 cm。如果用洗衣篮堆放,每篮湿坯约20公斤。温度高时,薄堆,幼叶薄堆,老叶厚堆,堆制发酵时堆制1 ~ 2次,将边上的茶叶翻堆,促进品质均匀变化。堆积发酵时间取决于烟叶质量、温度和天气。一般低温多雨时,叶片较老,堆发酵时间略长;反之,则更短。一般10到15个小时。”

另一方面,1956年负责工业生产的中国茶叶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梧州茶厂后,也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实行了高压烘烤的方法。“即焙炒时,先蒸好的茶叶会从甑中倒出,一层一层地堆积,这样才能一层一层地实用;同时要在烤好的地面上浇上水,使底层的茶叶保持一定的水分。茶叶堆好后,要在堆面上盖一层湿草席,再压一块木板。这样大概24小时后就可以开堆了,然后再蒸。另外,在烘好的茶头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堆制,使其含水量与原堆粗茶大致相同,然后放入甑中蒸熟。采取这些措施后,解决了六堡茶发酵不成熟、不均匀的问题,六堡茶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随着茶叶种植、采收、生产技术的全面优化,六堡茶的产销开始逐年扭亏为盈。1953年广西仅收购六堡茶510吨,一年后上升到1954年的1305吨,1956年达到3120吨。